气化装置连续运行超过271天
截止8月28日,气化装置已连续运行271天,自2018年冬季大修完成开车后,这样的记录还在不断被刷新。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辛勤的付出,为保障气化装置稳定运行,把主题教育的成效体现在降本增效的实际行动中,气化车间通过抓好生产细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不断强化管理,优化工艺,加大监护力度等措施保障了气化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结合主题教育的开展,气化车间把实现气化炉长周期稳定运行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车间找准问题症结,找准定位,优化工艺,细化责任,把精细化管理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倒炉作业时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到达作业现场,严格按照开停车规定进行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履行阀门盲板三级确认,关键设备专人负责,作业区域分区管控,确保气化炉开停车安全。下大力气整顿煤浆制备难题,车间三级巡检密切观察,全程把关检修质量。努力收窄工艺指标范围,严格控制气化炉燃烧温度、液位等关键工艺指标,针对煤种变化,要求操作人员随时联系调度确认气化炉供煤情况,及时优化工艺,调整氧煤比、观察气化炉排渣情况,时刻保持气化装置在最佳运行状态。
严格生产管理,紧扣装置运行,抓好工作细节。在备炉工作中,要求规范、全程监护、专人负责。工艺技术人员严格把关,彻底清理管线和阀门积渣,检查激冷室激冷环、支撑板、下降管和煤浆泵单向阀橡胶圈等易损件。车间领导、技术员认真总结气化单炉的运行经验,挖掘装置运行潜力,预先判断,加强关键设备的监护力度,维护气化装置安全稳定运行。
加大气化装置监护力度,做好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装置运行维护中,加大对运行参数的敏感性,将跑冒滴漏等有可能造成装置负荷波动或中断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严格重要指标控制,关注烧嘴压差变化,精心控制氧煤比等重要工艺指标,有效延长烧嘴使用寿命。及时下发工艺操作指南、关键设备运行指南等各类临时特护规定,为气化装置不断刷新记录创造了良好条件。(气化车间 梁涛)
甲胺装置实现连续运行150天
甲胺装置从3月4日至8月3日,实现稳定连续运行150天,其中1月、5月混胺、DMF产量同时过万吨。
为保证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车间要求员工树立“五位”思想:责任定位、目标定位、提高站位、明确方位、工作到位,反思工作中的不足,紧盯细节,抓落实、重执行。
工艺运行强化巡回检查力度,现场走动管理,及时发现消除跑冒滴漏,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对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纠偏堵漏,优化操作,保证系统在最佳工况下运行。
在设备维护方面想法设法压缩检修用时,反复调整配料比、精细操作和调整DMF负荷。加强运转设备的巡检、润滑和维护保养,上半年运转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9.7%,杜绝了因运转设备故障造成的停车和减量。
针对环水水质变化对换热设备的影响,高度重视循环水管理,定时巡查循环水的水质变化,科学加药、合理排补置换,保证环水指标可控。
为了提高经营效果,车间积极配合销售及时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多产多销盈利高的二甲胺和一甲胺产品,争取装置运行效益最大化。同时,充装人员通过规范服务,赢得了运输人员的肯定。
全方位发力、多举措落实,为装置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下半年,甲胺车间将再接再厉把各项工作做扎实,为圆满完成全年生产目标任务不懈努力。(听雨 东江)